主任、各位副主会、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进一步贯彻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安排,今年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文化产业专题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薇的带领下,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访谈、出外考察、走访座谈等形式开展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全面梳理,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围绕“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建设生态之城”这一目标蓝图,坚持陶瓷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文化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陶瓷文化创意为核心,带动旅游业、娱乐业、演艺业、会展业等“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63.96亿元,同比增长19.7%;文化产业增加值64.05亿元,同比增长38.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潜力,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高位推动激发活力
1、成立了机构,出台了政策。近年来,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景德镇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景德镇市2013年-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见》《景德镇陶瓷名家个人艺术馆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点和督办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扶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型陶瓷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优秀的文化企业实行贴息、补助和奖励;在成功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基地基础上,组建市文化产业协会,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版权产业。2、理清了脉络,规划了布局。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对新老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启动了15平方公里的昌南中心城拓展区建设,拟打造世界陶瓷文化博览园、陶瓷产业总部基地、陶瓷创意中心三大文化产业园,建设陶瓷文化旅游城;完成了“一轴五片十一厂”工业遗存保护和利用规划,推动了老城区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在县域布局上,构建了“瓷源”浮梁,“古镇”珠山,“绿色”昌江,“多彩”乐平的文化产业格局。3、深化了改革,激活了市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全面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改革发展任务。通过“政改企”,推动了一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合格的独立市场主体,极大地激发了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态势较为迅猛
1、产业发展模式特色鲜明。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各种发展模式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突出旅游品牌优势,以5A旅游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为代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立足“陶瓷”元素,打造了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工艺流程游、陶瓷古迹寻踪游、陶瓷珍品鉴赏游等系列瓷文化旅游品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茶文化游、休闲农业体验、古镇古村落游等。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借力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政策利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陶瓷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及要素互动衔接。推动“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开创“公司+作坊”特色经营模式,坚持抱团发展,打造了建国创意园、明清园等一批示范性园区和景陶、曙光、瓷立方等一批陶瓷创意基地。其中,有独立法人的模式,如部、省、市陶研所的科研机构模式和法蓝瓷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实体,也有以新都陶瓷园为代表的遍布全市星罗棋布的手工作坊;有草根式的乐天陶社之类的“文化集市”,也有高规格的连续成功举办10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会展模式。2、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文化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产业实体经济呈井喷式发展,已形成了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陶瓷创意产业,在全国各大陶瓷产业区处于领先位置。至调研时止,景德镇现有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基地15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1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创意产业经济实体超过5000家。陶瓷工业园区文化企业达60多家,占比37.1%;市高新区聚集了诚德轩、景东、古镇等一批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企业。陶瓷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在陶瓷工业园区,形成了以名坊园为代表的传统手工制瓷基地和陶瓷文化集中展示区;在高新区,形成了以新都民营陶瓷园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城区,形成了以雕塑瓷厂和建国瓷厂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创意工作室聚集区;在城郊,形成了以三宝国际陶艺村为代表的外来艺术家聚集区;以及以锦锈昌南、中国陶瓷城、金昌利、国贸陶瓷城、景翰陶瓷城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产品交易市场聚集区。3、文化保护带动产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延续了景德镇历史文脉、彰显了城市个性、提升了文化品位、带动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以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平台,以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推动我市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2014年6月14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我市与故宫博物院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启动了8个方面的子项目,为我市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以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将近现代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区打造成建设工程,利用一批老国有陶瓷企业厂房和窑炉打造创意产业项目,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工程样本,实现了景德镇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共赢。
(三)人才高地效应凸显
景德镇集聚了各类陶瓷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现有陶瓷人才达3万人,国家级艺术大师80人,省级艺术大师208人,各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75人,高级以上职称的陶瓷人才1950人,陶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其中,近两年新增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30人,新增省级陶瓷艺术大师140人,新增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传承人29名、市级传承人115名,陶瓷人才在全国居于主导和领先地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近5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留在景德镇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地来我市从事创作的人员,在两万人次以上,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喀麦隆等外籍人员达1200多人次。全国瞩目的“景漂”现象,不仅展示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一历史盛景,而且为我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特别是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势较好,但是文化产业还没有创造千亿产值,尚未成为支柱性产业,离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有很多需要急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体制不顺、规划不细。一是文化产业各部门权责不够明晰,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虽然在2012年就成立了文化产业协调机构,但是两年过去,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产业协调机制,市文广新局、瓷局、国资委、文联、省陶瓷公司等相关部门及单位仍然各自为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也因为人员、职责不明等因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协调作用,导致各部门在申报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时出现“重大项目无落脚点”、“项目内容重复申报”等现象。二是专业特色规划不够。虽然出台了“景德镇市2013年-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但在具体的陶瓷文化及其他文化产业上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规划。比如三宝国际陶艺村一直都处于无序的自然发展状态中,缺乏统一发展规划。既没有从保障“景漂”一族创作生活条件出发去搞好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反而把工业项目介入其中,破坏其中的协调,“景漂”代表对三宝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能否保存下来,感到堪忧。同时,在项目建设中,还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二)财税、金融扶持力度较弱。一是金融支持不够。目前我市文化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十分需要国家金融部门的支持,而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仍然以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为主,对文化企业的融资大多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由于文化企业缺乏资金扶持,单纯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显得动力不足,在激烈的的市场竞争中被束缚了手脚。今年上半年,虽然省财政厅、省工信委在全省94个园区推广“财园信贷通”工作,但由于总量仅为96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园区数量众多企业的需求。二是财政支持资金量少且使用不明确。市财政2013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仅135万元,2014年为230万元,支持力度相对较弱。虽然市委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但由于整个政策体系不明确,如资金扶持方向等没有明确,导致有“意见”,没“办法”,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三是税收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实施“营改增”后,文化创意服务型企业的增值税税率确定为小规模纳税人3%,一般纳税人6%。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的特殊性,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和一般陶瓷工业产业难以界定,使我市部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策,仍按一般纳税人即17%进行征税,加上陶瓷行业没有更多的抵税科目,导致陶瓷文化创意企业由于税赋过重,不愿意做大做强。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小、实力弱。一方面我市陶瓷文化产业虽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但文化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弱,缺少带动性强的骨干龙头文化企业,至今尚无文化企业上市。另一方面,由于我市文化市场活跃,创业门槛较低,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大学生,都自已开设小作坊或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小作坊散落在全市各处,其中一些甚至没有进行工商注册,更谈不上办理税务登记,统计部门很难做到准确统计。二是文化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低、影响力弱。我市文化企业除古窑陶瓷历史博览区外,像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乐天陶社文化集市、三宝国际陶艺村等其他文化品牌,因缺乏一个高端有效的传播推广平台,知名度都不高,影响范围有限,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的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名坊园等文化企业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三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市无论文化产业项目、创意园区建设还是陶瓷市场、文化出版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散乱、无序的情形,整个陶瓷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营销意识,同质化建设和竞争现象严重。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已建成的项目,比如红店街、建国、宇宙、瓷立方、景陶等文化项目,以及在建的一些项目都存在模式类似、产品类似、市场定位类似等同质化现象或同质化倾向。四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相比陶瓷创意产业,演艺娱乐业、数字出版业、影视服务业等门类普遍规模偏小,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群体;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电商网络等新兴行业有待引进和培育。
(四)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我市聚集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瓷专业人才和数万陶瓷技术工人,但是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精、尖人才仍然紧缺。一是缺少懂文化、擅策划、善经营管理的高层次文化市场人才,缺少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和一批熟悉文化贸易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二是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不足。不管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还是各类作品的推陈出新,都反映出创意设计人才的不足。正因为如此,一出现较好创意的作品或产品,就有人仿冒仿造,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形时有发生。三是缺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随着陶瓷手工制作的老艺人减少,愿意学手艺年轻人越来越少,众多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的传承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做大经济总量、实现富民强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景德镇完全有条件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所作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尽早落实市文化产业办的人员和职责,完善其协调机制。制定好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组织审议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年度支出计划和专项资金项目扶持计划及落实情况,协调推进好以陶瓷文化创意为核心,旅游业、会展业、特色演艺业、传媒业等多业并举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力争全市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
(二)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国家、省、市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法规和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进一步研究制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具体政策措施,完善技术研发、人才激励、投融资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建立文化创意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制度,对创意成果应用、知识产权评估、抵押融资和贸易等进行扶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核算制度和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监测与考核,注重产业发展资料的收集整理,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
(三)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市政府要逐年增加资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用于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空间。落实国家、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有关政策,建立完善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构建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与市场对接、文化与资本融合。
(四)进一步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开发力度,集聚各类文化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精品荟萃、器走天下的繁荣景象。要组织利用好景德镇中外陶瓷艺术协会的人才优势,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积极探索建立各种类型(不限于陶瓷艺术)的创意人才工作室。进一步支持本地高校的艺术、设计、软件、传媒等相关专业,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文化创意学院,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相关创意设计专业,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全国高校人才来景进行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评价体系、资质认证和激励机制,建立文化创意人才信息库,制定实施文化创意人才推广计划,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五)进一步构建产业发展平台。一要努力提高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会展水平,充分发挥其平台和窗口作用。要以发展会展经济为重点,在体制机制谋划上下功夫,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强化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会展水平。二要抓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园区基地及配套建设工作,提升园区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尤其要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对外推介工作,构建文化“走出去”新平台。三要科学规划陶瓷文化创意新区,加快新区建设,不断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陶瓷工业园产业集聚度和完善产业链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使资金“进得来、留得下、能壮大”。